在手术室的无声战场上,他们是构建生命安全网的守护者;在显微镜的方寸之间,他们是破解疾病密码的终极裁决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厦门医院(下称:复旦肿瘤厦门医院)的麻醉科与病理科,虽隐于幕后,却以尖端技术筑牢生命防线,用精准判断改写生死剧本。他们以同质化的“上海标准”构建保护屏障,凭“金标准”的诊断力量穿透病情迷雾,在鹭岛书写着守护生命的“厦门速度”与“厦门精度”。
无声战场上的生命守护者——麻醉科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在复旦肿瘤厦门医院麻醉科,这句沉甸甸的话被反复提及。当多数人以为麻醉仅是“打一针”的简单操作时,这里的医生们正构建着一张精密而坚韧的生命安全网。
“打这一针免费,安全苏醒才是价值”
“现代麻醉早已超越基础操作。”复旦肿瘤厦门医院麻醉科执行主任陈蔚说,在科室内,可视化喉镜、超声引导设备、经食道心脏超声(TEE)等尖端技术已成为常规武器。
面对一位合并肥厚性心肌病的69岁输尿管癌患者,团队凭借详尽的术前心脏评估与药物干预,将高风险手术转化为“完全可控”的安全流程。“操作本身不是终点,”陈蔚强调,“如何借助技术构建患者全方位的生命屏障,才是终极目标。”
同质化管理下的“厦门速度”
依托上海总院的技术平移与同质化管理理念,麻醉科在厦门展现出惊人效率。通过硬膜外镇痛、超声引导神经阻滞等多模式镇痛技术,结合术后快速康复(ERAS)流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压缩至3.3天,远低于厦门市7天的标准。一位70岁食管癌患者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术中突发快速房颤时,团队依托动脉血压实时监测与精准药物复律,3小时内便稳定病情,患者术后及时拔管、迅速康复。
显微镜下的生命解码者——病理科
在显微镜的目镜后方,一群生命的解码者以细胞为符、基因为码,于方寸玻片间书写着终极诊断。他们就是复旦肿瘤厦门医院病理科医生们。
“医生的医生”:生命裁决台上的终极密码
“病理报告常被称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复旦肿瘤厦门医院病理科执行主任甘华磊解释,病理是疾病诊断的最终仲裁者,从判定肿瘤性质到锁定治疗靶点,每一份报告都决定着手术刀的方向。在医疗链条中,这群“幕后大脑”承担着五重使命:疾病本质的解码者、临床决策的导航者、医疗质量的守门人、临床医生的顾问,以及生死界限的终极裁决者。
云端会诊:千里之外的生死时速
墙壁电子屏亮起12个名字:王坚(WHO软组织肿瘤分类编委)、杨文涛(全国乳腺病理组长)、李小秋(淋巴瘤国际诊断标准制定者)……这些连续11年蝉联全国病理榜首的“天团”,正通过数字切片平台守护厦门。
不久前,一位漳州女性患者的全身转移灶引发诊断风暴——肺部原诊断良性“硬化性血管瘤”,却出现肾转移等恶性行为。上海肺肿瘤专家李媛教授在云端指出关键:“注意间质细胞占比异常!考虑右肺非典型硬化性肺细胞瘤,具异型性、坏死及脉管内瘤栓,伴肾脏转移、颈部淋巴结转移、多发骨转移”,最终通过AKT1基因检测锁定突变,极罕见病例就此确诊,患者随即纳入靶向治疗临床研究组,治疗迎来新希望。(廖小勇 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