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蚊虫活跃,正是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所谓“蚊媒传染病”,是指通过蚊子叮咬将病毒或寄生虫传播给人类的疾病。“蚊子传病,到底是什么病?我们该怎么防?”“一只蚊子能惹多大的麻烦?”了解并预防这些疾病,是守护健康不可或缺的一步。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都是由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这类蚊子体型不大,身上有醒目的黑白斑纹,喜在白天出动,尤其偏爱清晨和黄昏。与夜间活动的库蚊不同,它们更具攻击性,传播疾病的能力也更强。
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潜伏期一般为3~14天。典型症状可概括为“高热、三痛、三红”: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
“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三红”:同时出现面部、颈部、胸部皮肤潮红;
还可能出现四肢或躯干充血性红疹,以及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需警惕的是,部分患者可能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出现出血或休克表现,甚至危及生命。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其病名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斯瓦希里语,意为“弯腰走路”,形象地描述患者因关节疼痛而蜷曲身体的姿态。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3~7天,随后可能突然发病,出现典型的“热—疹—痛”三联征:
突发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可能持续1~7天。部分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即退烧后再次发热;
皮疹:约80%的患者在发热后2~5天,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常伴有瘙痒;
明显关节疼痛:这是基孔肯雅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手指、腕、踝和趾等小关节常见剧烈疼痛和肿胀,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数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此外,还可能伴随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痛和结膜炎等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疾病在我国部分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已有本地病例报告,尤其是广东多地发生本地疫情,福建省也属于高风险省份,亟需加强防范。
防控的关键在于阻断传播媒介——伊蚊的孳生。这类蚊子尤其偏爱小型清净积水,从花盆底碟、废弃轮胎、瓶罐容器,空调排水、饮水机接水盘乃至绿化带中散落的塑料袋积水,都可能成为它们繁殖的“温床”。
有效的防控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彻底清除孳生地。应落实“翻盆倒罐、清除积水、加盖防护、定期检查”的原则,及时清理室内外各类积水容器,闲置容器须倒置存放,功能性储水容器应加盖并定期换水。对于景观水池、排水沟等不易清理的水体,可放养鱼类或使用专业灭蚊幼剂。
其次,做好个人防护。在蚊虫活跃时段外出宜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使用有效驱蚊剂,居住场所应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
最后,增强健康意识。一旦出现突发高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且近期有蚊虫叮咬史或相关地区旅居史,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蚊媒传染病可防可控,关键在于行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防蚊和灭蚊两方面入手,不必恐慌,关键是做好: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让我们从清除一处积水、一次有效的个人防护做起,我们都能为守护健康社区贡献力量。
(作者:邓姝玭 三明市三元区徐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