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G6PD缺乏症的急性发作——发热后的“酱油尿”

廖红梅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康惠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 主治医生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您是否听说过“蚕豆病”?这个看似普通的名字背后,隐藏着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遗传性疾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近日,2岁男童明明(化名)因发热后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被紧急送医,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溶血危机。

明明是一名2岁男童,出生时新生儿筛查发现G6PD缺乏症。入院前1天,他突然高热达39℃以上,家长误以为是普通感冒,在村诊所取药。几小时后,明明出现面色苍黄、极度乏力,小便呈暗红色(酱油色),被紧急送医。

检查发现血红蛋白降至41g/L(正常值110~160g/L),总胆红素显著升高,确诊为急性溶血性贫血。经停用可疑药物、输血纠正贫血等治疗,3天后明明症状缓解,顺利康复出院。

什么是G6PD缺乏症

G6PD缺乏症,俗称“蚕豆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约为女性的10倍。患者体内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这是红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关键酶。当酶活性不足时,红细胞在接触氧化性物质时抗氧化能力下降,容易破裂,导致溶血反应。

平时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但一旦接触诱发因素,就可能在数小时内出现严重的急性溶血反应。

临床表现与识别要点

急性发作期的典型表现主要是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患儿会出现面色苍白、极度乏力、心慌等贫血症状,皮肤和眼白明显黄染。最具特征性的表现是尿液呈现暗红色或酱油色,这是由于破坏的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从尿液排出所致。

严重的溶血反应可能导致休克、急性肾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发现这些症状,特别是已知患有G6PD缺乏症的儿童出现上述表现时,需立即就医。

主要触发因素

感染因素:细菌或病毒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食物方面:严禁蚕豆及制品,包括蚕豆、相关花粉、粉丝和酱油等。家长需特别注意食品成分标签。

药物因素: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非那西汀等(对乙酰氨基酚在常规剂量下相对安全)。

◆抗疟药:伯氨喹、他非诺喹、奎宁(氯喹相对安全)。

◆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呋喃妥因、萘啶酸、氯霉素等。

◆其他:维生素K类似物、亚甲蓝等。

化学物质:人工合成樟脑丸(含萘成分)、苯胺染料等。

中药:黄连素、牛黄、熊胆等需慎用。

预防与管理策略

建立禁忌清单:详细列出禁用食物、药物和化学物质,确保全家知晓。

主动告知病史:就医时务必声明G6PD缺乏症,建议制作疾病卡片记录禁忌。购买药物时仔细阅读说明书,中成药使用前务必咨询医生。

加强感染预防:培养卫生习惯,锻炼身体,按时接种疫苗。一旦出现感染症状,及时就医选择安全治疗方案。

定期随访:建立完整健康档案,记录用药史、过敏史及禁忌物质清单。随年龄增长教育孩子认识疾病,学会自我保护。

紧急情况的识别与处理

当孩子出现皮肤、眼白发黄,尿液颜色异常(暗红色、茶色),极度乏力、面色苍白,尤其发热伴上述症状时,须立即就医。就医时携带用药记录,主动告知病史及接触史。

G6PD缺乏症虽可能引发严重溶血,但通过科学预防和管理,患者完全可以正常生活。关键在于建立正确疾病认知,严格避免诱因,注意用药安全,预防感染。

家长不要因孩子患病而过度紧张或限制正常活动。在防护前提下鼓励学习、生活和社交。随着医学发展,G6PD缺乏症的管理日趋规范,预后也会越来越好。

让我们用科学方法,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拥抱光明未来!

(作者:廖红梅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康惠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 主治医生)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