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B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急诊科医生 讲述中暑救护技巧

本报记者 张帅

□本报记者 张帅

近日,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中暑成了急诊科里接诊的主要病症之一。

据宁德市医院急诊科统计的数据显示,7月份以来,该院接诊的中暑病例已有十余例,其中热射病2例,经救治后都已好转出院。

宁德市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陈清军提醒,轻度中暑使人感觉身体不舒服,重度中暑会引起脏器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中暑有哪几种类型?

中暑一般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主要症状: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多汗、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 37.5℃。

轻症中暑主要症状:除了先兆中暑症状外,还可能会出现高热、呼吸加快、心率加速、烦躁或嗜睡、面部潮红、大量出汗、运动不协调等。体温也可能会上升到38℃。

一般先兆中暑和轻度中暑的患者,一经发现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环境,去除衣物,口服淡盐水或含盐电解质饮料,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降温后即可恢复。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3种类型。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病死率高,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可高达50%。

什么情况需要就医?

1.体温持续升高,甚至超过40℃;

2.持续性头痛;

3.四肢肌肉不自觉地抽动;

4.呼吸速度加快,超过20次/分,吸气吐气量小;

5.想呕吐又吐不出来。

发现以下情况应立即送医或协助拨打120:

1.昏迷、丧失意识,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或没有反应;

2.极度虚弱,感觉没有一点力气,几乎动不了;

3.意识模糊,无法准确感知周围人或事物,如不知道自己在哪、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

4.精神错乱、胡言乱语;

5.全身肌肉不自主地抽搐。

误区

误区一:仅夏天白天室外才会中暑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不当生活方式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影响机体散热过程,导致体内热量短时间急剧增加,都可能诱发中暑。

误区二:中暑出汗多,突然大量饮水

单纯大量饮水,会导致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时可导致脑水肿昏迷。正确的做法应是少量多次饮水,最好服用补液盐或者淡盐水。

误区三:中暑发热,口服退热药降温

人体在大量出汗之后,服用退热药可能进一步引起出汗,加剧水和电解质丢失,从而加重病情。中暑导致的体温升高可采用物理降温手段。

误区四:擦酒精或擦清凉油来降温

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也不可用酒精擦拭皮肤降温,因酒精可经皮肤吸收,给患者带来更大损伤风险。中暑是因为汗腺功能的衰竭,清凉油不能改善汗腺的功能,也不能调节体温。

误区五:中暑不能打点滴

有人担心中暑时打点滴会出人命,实际上越严重的中暑症状越要尽早补液(打点滴)。

误区六:中暑可以通过刮痧缓解

刮痧对于轻度中暑者,有一定疗效,但对于重症中暑的病人,尤其是意识不清的病人,要及时送往医院,不要因为刮痧而延误救治。

提醒

高温天气更要改善年老体弱、慢性病病人及产褥期妇女的居住环境。

中暑病人恢复后,数周内应避免阳光下剧烈活动。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