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郑妈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又是一年医师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郑丽娥再次收到了干女儿的贺卡。从业多年,年门诊量有18000余人次的她,始终在为女性的“人生大事”而努力,在她的帮助下,许多无子、失独家庭盼来了自己的宝贝,她也成了许多孩子的干妈和外婆。
不久前,郑丽娥接诊了一位多年不孕的40岁女性,她早年做过巧克力囊肿手术,不仅查出子宫肌腺症,还被判定为卵巢功能早衰,怀孕的难度直线升级。“每次来就诊,我都能看出她的心理压力很大。”郑丽娥说。
正是因为自己也是女性,对传统观念给予女性传宗接代的压力感同身受,郑丽娥总会给予耐心听患者诉说心中的苦楚,及时给予安慰与鼓励。“也许,病人就会因为这几句话,愿意再拼一次。”
当患者顺利诞下健康的宝宝,“她来报喜时,整张脸都在发亮。”郑丽娥感慨道。
好的医生不仅治病,还能愈心。当“看不见、摸不着”的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自伤自杀行为等心理或精神疾病病发率明显上升,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理治疗师苏萍就在心理门诊,听取形形色色的故事,抚平患者心理上的创伤。不同于医院其他科室的医生,苏萍不下诊断、不能开药,单纯的谈话治疗也让部分中老年患者难以接受。
陈阿姨是一个“来院如回家”的疑病焦虑障碍患者,初次来到心理门诊,四五十分钟的访谈后,苏萍认为陈阿姨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答案。但在缴费时,却收到了陈阿姨的投诉。“原来几十分钟的全心全意的高度投入和专业输出,在普通百姓看来连一百块钱都不值得,只是因为她手上没有拿到任何实体的东西……”苏萍很无奈。
陈阿姨就像是社会上一部分人群的缩影,他们难以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又对医生的价值认知不清,这无端的质疑难免让医生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