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折射福建乡村医疗之变:2024年8月,福建省卫健委专项招聘101名大学生村医,纳入事业编制管理。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林如君,不过二十出头,通过考试进入马尾区亭江镇白眉村卫生所工作。
白眉村,是马尾区有名的侨乡,青壮年大多侨居海外或赴城区务工,留在村里生活的,大多是老人。对于村卫生所而言,每年承担着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体检、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动态管理、日常诊疗及用药指导等服务,而现有村医团队年龄结构偏大,在数字化健康档案管理、远程诊疗协助等新任务面前常感力不从心。因此,村卫生所很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考前的林如君到实地“踩点”过,卫生所的现状打破了这位“00后”村医对村卫生所的刻板印象:候诊区、治疗室、药房齐全,集心电图、血糖、血压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健康一体机替代传统“老三件”(血压器、听诊器、体温计),村医与村民亲如家人。
为帮助这些大学生村医快速适应,福州市卫健委优先将他们纳入国家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以及省级乡村医生执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县级卫健部门及乡镇卫生院则强化岗前集训、网络学习、临床跟班轮转等业务能力系统培训。激活乡村医疗“神经末梢”,为基层“造血”,让村医从“土郎中”变“多面手”。
“90后”村医苏雅丽入职永泰县葛岭镇蒲边中心村卫生所后,经永泰县总医院内科进修,成长为“多面手”——内外科、妇幼老年病都能兼顾。村民“新晋妈妈”任婉婷(化名)深有体会:“我们村离县医院远,产后的月子访视,省了路途奔波的辛苦。”
苏雅丽的职业路径也愈发清晰:未来不仅可通过考编成为乡镇卫生院正式职工,还能参与县域医共体人才流动,如调往乡镇或县医院,甚至通过基层实践经验反馈、参与县域医共体协商机制及公共卫生服务需求调研,为基层医疗政策调整提供实证依据,逐步融入全国基层医疗人才体系,成为“有编制、有待遇、有发展”的基层医疗骨干。